0评论2025-05-2397
0评论2025-05-23111
0评论2025-05-2365
0评论2025-05-23128
0评论2025-05-23231
0评论2025-05-23237
0评论2025-05-23185
0评论2025-05-23338
0评论2025-05-23340
0评论2025-05-23128
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的农田、河流、村庄错落有致,构成一幅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画卷。谢万柏 摄(资料图片)
□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向辉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从黄淮平原到伏牛山麓,从智慧农田到产业园区,一项项扶持政策坚定守护底线任务,一个个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,一处处和美乡村建设日新月异,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,河南步履铿锵。
稳粮保供
筑牢“中原粮仓”根基
仓廪实,天下安。
2024年,河南夏粮总产757.1亿斤、全国第一;粮食总产1343.9亿斤、全国第二,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。粮食连年丰产、农业累获丰收的成绩背后,彰显了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使命和担当。
“田成方、渠相连、旱能浇、涝能排,种地越来越有底气!”在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,种粮大户傅太华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小麦生长情况。
为保持粮食产量优势,河南全力推行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、良制“五良”集成融合,让新质生产力融入粮食生产每个环节,不断向良田要产量,把农田变成良田;向良种、良法要产量,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让良种配合良法实现高产;向良机要产量,主粮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,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。
农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。近年来,我省深入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截至2024年年底,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,约占全省1.13亿亩耕地总面积的78%,粮食生产抗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,粮食安全的根基不断筑牢。
粮食要想创高产,良种良法是关键。“中原农谷”聚焦全种业发力,实施农业良种联合攻关,小麦制种能力居全国首位。通过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%,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%。
此外,我省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全省1.3万余名基层农技人员,开展“万名科技人员包万片”技术服务活动,对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包片指导,进一步夯实稳粮增产基础。
高产稳产的背后,农机装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我省拥有拖拉机、配套农机具数量居全国第一,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9%,小麦、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。
我省还积极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,全省已建立149家省级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,规划了1000个区域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,打通为农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河南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记在心头、扛在肩头、落在田头,让粮食生产这个优势更加彰显、这张王牌更加闪亮,让河南粮把“中国碗”装得更满。
全链条升级
激活“田野动能”
在通许县酸辣粉产业园,自动化生产线上,红薯淀粉经过20多道工序后,变身为一桶桶美味健康的酸辣粉……每天200多万桶酸辣粉从这里走向人们的餐桌。截至目前,该县酸辣粉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23家,年产酸辣粉7.2亿桶,带动6.1万人次就业,“小粉条”成了强县富民的“大产业”。
栾川县整合全县农产品,打造了“栾川印象”农产品区域品牌,年产值达2亿元,带动2万多户群众增收。
产业兴旺,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;产业发展,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。
我省以“粮头食尾”“农头工尾”为抓手,推动乡村富民产业链式盟式发展,依托优势特色产业,着力做好“土特产”这篇大文章,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,不断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优势,为农民持续增收注入新动力。
目前,全省已成功创建9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、1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,以及103个现代农业产业强镇。
通过发展特色产业,延长产业链条,提升产品附加值,一个个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,农民的“钱袋子”越来越鼓。2024年,全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5932.49亿元,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30元。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我省通过大力实施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工程,累计培训各类技能人才超过2000万人次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。通过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科技人员等返乡创业,打造了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。
乡村振兴,既要富口袋,也要富脑袋。我省通过深入实施“文化惠民工程”,积极开展“送戏下乡”“送书下乡”等活动,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。不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,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,推动移风易俗,树立文明乡风。如今,河南农村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好,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。
学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
广袤乡村更美更宜居宜业
沿着蜿蜒的山路,走进新密市伏羲山神仙洞村,一排排民宿错落有致,行道树下路灯在两侧依次排开,脚下的水泥路不断延伸,生活垃圾分类,村子干净整洁。
村民朱爱春经营着一家民宿。“过去我们村是贫困村,现在旅游旺季时一天最多收入2000多元,一年下来能挣十几万元。”多年来,朱爱春见证着村里的发展。
依托南部山区94公里长的“一号公路”,叶县挖掘燕山湖、老青山、白鹭栖息地和红九军、红二十五军等人文、自然、红色资源,发展乡村特色生态游,创建省级休闲观光园区,农文旅融合发展,带动了一方群众增收。
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,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。近年来,我省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要位置,全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服务改善、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,持续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。
2024年,我省农村户厕改造18.36万户,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(管控)率达46.3%,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,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%,新改建农村公路6842公里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.4%。
今年,我省提出要深入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,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片区化、组团式发展,培育2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。通过超前探索、先行先试,探索深化农村改革新路,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“河南样板”。
生态美起来,环境靓起来,乡韵浓起来,一个个山清水秀、文明和谐、宜居宜业、欣欣向荣的村庄,为中原大地增添一道道亮丽的风景。
省委一号文件的发布,传递了强农惠农富农的鲜明信号,为全省“三农”工作描绘了任务书、路线图。新风吹田野,奋楫再出发。全省上下将砥砺深耕,履践致远,奋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河南新篇章。
0评论2025-05-2397
0评论2025-05-23111
0评论2025-05-2365
0评论2025-05-23128
0评论2025-05-23231
0评论2025-05-23237
0评论2025-05-23185
0评论2025-05-23338
0评论2025-05-23340
0评论2025-05-23128